2017-4-1 影随风2017季-19 开往春天的早班列车

2017-04-04 02:43 阅读(?)评论(0)
   徒步记录沿途缺水的严峻实况,保留为改善环境努力治理的场景和新生活的点滴变化,知水来之不易,好好珍惜~~!


    说到关沟,人们热知的开往春天的列车:每年春天那满山的山杏花、山桃花丛中,S2线雪白地和谐号悠然穿过,勾起了多少人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关注。我们这次就去坐那开往春天的列车~~!
    看春到关沟,从南口到居庸关,到上关城,再到水关,到八达岭~~

徒走织岁月,图文忆世长,
           凡人琐碎事,憾心一念间。

本文镜像: http://stewtiger.blog.163.com/

图记时光如下:(说明文字慢慢添加)




















  







































 




五桂头北山腰上的小庙遗址,原先具有两层,下为关帝庙,上为观音阁,清代曾重修








来自网上:“五郞像”应为释迦牟尼坐像,依岩壁而凿,龛随像身,高浮雕,像高约6米,宽约4米。头顶部有球形髻,双耳垂肩,眉目清晰,表情庄重,眉心有痣,领下垂至腹,宽衣博带式外衣,内着裙,裙带有小结,外衣上部有披肩,阴线勾勒衣褶,坦胸,脸部肩部饱满,双手交于腹前结定印,双腿结跏趺,下有莲座,痕迹依稀可辨。座下有安放供桌的沟槽,像周围留有雕凿时搭加的窝眼。  








以下文字是来自网络的关于三堡村的由来。
    传说三堡村金代就已建村,原名三铺。“铺”字应源于古代的邮驿组织之一“急递铺”。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关沟古道沿线上的居庸、榆林、土木都是古代著名的驿站。而急递铺也是驿站的一种形式,专门用于传递军事情报和皇帝的重要政令。资料显示,急递铺的设置始于宋代,当时称“急脚递”。又作“急递站”、“急脚马递铺”。金仿宋设急递铺,元代得到进一步推广。据《元史.》卷一零一卷《兵志四·急递铺兵》记载:“世祖时,自燕京至开平府,复自开平府至京兆,始验地里远近,人数多寡,立急递站铺。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于各州县所管民户及漏籍户内,签起铺兵。”明代继承了元代的急递铺制度。
    三堡(铺)村正好处在这条交通钱上。三铺,顾名思义应该是从南往北数第三个急递铺。昌平区境内没有发现头铺、二铺的地名。但有专家考证,三堡(铺)村是昌平州八急递铺之一,延庆卫之青龙桥腰站,就置在三铺。南口为第一站,阴凉崖为第二站,三铺为第三站。
古人之所以在三堡(铺)村设置急递铺,是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三堡(铺)正好处在古代关沟古道的重要节点上。以元代为例,从大都通往上都的三条道路中,有两条经过今天的延庆,即四海冶路和居庸关大道。而居庸关大道又从延庆开始分为缙山道、西路、驿路等。
从元大都(今北京)出发,经清河、榆河、新店、龙虎台、出居庸关,到达延庆的三堡村,这条路被称作居庸关大道。而从三堡出发,一路经八达岭、岔道、外炮、榆林驿、怀来(旧城)、狼山、统幕、鸡鸣驿、宣德府(今宣化),出今张家口,至兴和路(今张北),转向东北上都。这条路被称为西路。另一路由三堡向北,经今延庆县小张家口、红门、沈家营、大柏老、旧县(原缙山县)、车坊、黑峪口、十八盘岭、白河堡等地,又经赤城县的长伸地、龙门所、向东过长城,再沿着黑河上游谷地而至上都。这条路被称作缙山道、黑峪道或色泽岭道。三堡(铺)正好处于西路和缙山道的三叉口,是过往客商、传递消息的士兵以及达官显贵们歇脚休息的理想场所,在此设急递铺、设客栈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了



  







仰望上关城遗址

来自网络:

    三堡(铺)村南约2.5公里延庆与昌平交界的地方有一处上关城遗址,今属昌平区。据史料记载,明代上关城建于洪武二年徐达北征期间。《重修居庸关志》卷二记载:上关门在(居庸)关城北门外八里,其城上跨东西两山,下当两山之冲,为堡城。周围二百八十五丈,南北城门城楼二座,敌楼一座,偏左为东西水门各一空,护城墩东山二座,西山二座,烽堠一十二座,属隆庆卫地方里口紧要。修京张铁路时,城楼、城门、水门被都被拆除了,城墙也都成了废墟,现在仅存西山坡两道“人”字形城墙了。“上关积雪”曾是明代永宁八景之一, “大雪满边城、睥睨疑玉垒,云间叠翠迷,天外银屏倚”,明代重建隆庆州的赵羾曾用优美的诗句记述了冬日上关城冰雕玉砌的美景。出上关城往西北走不了多远,路边有一巨石,外形酷似一只伸首翘望的乌龟,俗称乌龟石。


从上游沿水渠靠近点将台的样子,途中的墙是水渠左侧的围堰墙,墙的右侧是水渠内。 墙的尽头就是被叫做点将台的巨石,由文保矮围墙围着。从图可以看出,水渠围堰墙直接顶到了文保墙根前,没有任何避让!而且巨石几乎全都被划定在河道范围内!

近看,文保墙根前已经被开挖过了



看文物另一侧,河道施工还在紧张进行,围堰墙也是延续刚才的墙走向。图中左侧的石堆都是河岸上了

大家在看巨石南面的摩崖题刻,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次看到它们

  

     这里的汉字提及了嘉靖年间的出兵情况。 而被凿刻掉的藏文,应该是六字真言的最后一个半字,附近的花纹是卷草纹,据说是元代风格,至少应该是明代更早期的题刻残存,

  
              文保碑附近已经被挖过了

  文保墙向南面有台阶,看来当年有通向公路的小路。图中左侧树丛后的墙就是公路路基,看起来文保墙到公路没多远。

   巨石东侧的题刻诗两首,可惜没有年代,只有‘太行散人’的落款

从巨石北面看,那些规则的台阶都是前人在这块花岗岩类的巨石上雕刻的。应该不会是普通人所为,花岗岩上刻凿台阶没特别的用途,没人会做。至于当年的用途,年代久远已近轶失了。

往下游看水渠的围堰墙也是接续了刚才上游的走向。墙从左向右拐了个弯,向点将台而来。图中墙右侧是河道内


往下游走出一小段,回望。河道围堰墙右侧有大片空地,而左侧是河道内,墙体明显在此拐了弯,直奔那小树后面的棕色石而去,那棕色石头基本就是点将台的位置了。









          








  
             









 

=======================================
         往来金鼓风过耳,旌旗尽末亦尘烟;
             观知牵绊拂袖去,只扫闲暇信步间。
















  最后修改于 2017-04-05 20:19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